《渔具图谱》推荐人:郑好.mp3
在盛文强这位海洋文化书写者的眼中,渔具,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连接着人类与水系的纽带,是古老渔猎文化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渔民的智慧与信仰。作者在古籍插图和各地县志中寻找古老渔具的痕迹,让这本书文字与图像并重,渔具中丰富的审美传统在书页间不断延伸,将读者的思绪牵引到江河湖海之间。在现代社会,渔具虽然已经逐渐被机械化的设备所取代,但它们依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人们回顾古老渔猎文化的窗口。在渔具的世界里,每一件工具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每一次修补都是对历史的呼唤。它们是活着的古物,挥杆撒网的瞬间,每个渔者与这片水域上的先民有同频的心跳,字里行间,我们共看千年间涨落的潮汐。
《海洋与文明》推荐人:周皓悦.mp3
大海作为地球上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人类有着长久的吸引力。当人们面对大海时,大多数人们通常只是醉心于大海的一望无际与波澜壮阔。可令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这个基础上仍然能见微知著,本书作者讲述了海滨城市布莱顿的海水浴场的历史。作者从这座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有利于疾病恢复的疗养胜地中挖掘出了不同凡响的文明足迹。“只要凝视着大海,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像着了魔似的,这种着魔的形象在从荷马的《奥德赛》到康拉德的《吉姆爷》等几个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反复出现。”这种文明足迹联通着人类心中最原始的好奇与狂想。
而这正是这本书的写照,作者不单单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于科普作家,而像一位大海的观察者、历史的讲述者。他的文字时刻体现着发自人类内心的冒险精神和敬畏之情。而这种情感不是仅仅作为个体的小众感受,而是加之以历史的厚重,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璀璨,使之具有普世的价值诉求。正是这种深沉的情感激荡在作者内心,才使其写尽对海洋、对文明的赞歌。
《碧海扬帆——太平洋、印度洋观测与科考随笔》推荐人:梁欣宇.mp3
《碧海扬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部生动的海洋探险记。作者张经教授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惊奇与发现的海洋世界。在书中,我仿佛乘坐着“金星”号,亲身经历了台风前后的惊心动魄。高度紧张却又必须保持冷静,沉着固定实验仪器的场景,仿佛就发生在眼前。而当回收潜标时,那种期待与焦虑交织的心情,也得到了完美的呈现。作者以精心的构思和严谨的逻辑,将海洋中的学科交叉讲得既生动又有趣,从洋流的环游世界,到微生物与鱼类的猎食关系;从海水中看不见的化学元素,到陆地与海洋连接处的地貌差异,每一个知识点都被赋予了生命力和趣味性,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拓展了见闻。《碧海扬帆》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不仅记录了中国海洋科考事业从起步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历程,更展现了海洋科考船作为一所“流动的海洋大学”的独特魅力。它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海洋不仅联通着世界,更是孕育重大科技突破的摇篮。科学家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不断探索着海洋的奥秘,为人类对海洋的利用和认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会更加关注海洋,保护海洋,让蔚蓝星球更加美好。
《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推荐人:荣佳琦.mp3
各位好,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的书,作者是詹姆斯·内斯特。这本书带我深入地球的内宇宙的深处,体验那里的神秘和壮丽。内斯特亲身下潜深海,从零开始学习自由潜水,寻找人类基因深处的开关。他和自由潜水员一起探索,向我们介绍海洋深处的神奇生物。例如,鲨鱼依靠对地球磁场的高度敏感进行导航,从而完成千万公里的洄游,它们能够精确地感知人类的大脑和心脏发出的磁信号,以此判断面前的生物是否是一顿可口的午餐;珊瑚通过一种精确的生理机制来协调产卵行为,在每年的同一天的同一个时辰,通常是在同一分钟里,同种的珊瑚即使相隔千里之遥也会突然以完美的同步性一起产卵。这里的生物令人着迷,精巧奇特到仿佛来自外星。如果你对海洋、探险或者人类潜能感兴趣,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缓缓踏入那一片寂静的未知中去。
《我要去航海》推荐人:许若橦.mp3
《我要去航海》这本书主要以时间轴为线索,叙述航海活动与人类社会演变和科技发展的关系。我期待着从根源了解航海的历史,把握航海发展的脉络与节奏。这本书一方面带给我新知识,如世界上有五大洋,而非小时候所学的四大洋七大洲。另一方面鼓舞我的精神,古代人探索未知是很有勇气的,一叶独木舟就能够横跨大洋。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主要是生态环境科学知识与航海的联系。在哥伦布物种大交换一节中,我才知道北美洲的河狸可以建起卫星可探测的超级大坝。这本书主要重点在于描绘人类依赖自身的勇敢和智慧探索海洋的历史,从恐惧到认识,从了解到运用。事实上,人类探索世界的本质是为了认识和帮助人类自身,探索海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一环,我平时也会阅读此类科普类书籍。这类书籍往往覆盖面或时间线广,同时不进行过于深入的解说,有利于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形成最基本但全面的认识,是不可或缺的课外知识性内容补充。
《假如海洋空荡荡》推荐人:Vwan.mp3
《假如海洋空荡荡》,一部由来自探险家、海盗、商人、渔民和游人的一手资料编织出的“海洋受伤史”,展现了在人们贪婪的猎夺下,海洋如何从过去的丰盈走向今天的空荡,重现了一再发生却又一再被遗忘的海洋生物历史伤痕。这不禁让人想到,现今层出不穷的海洋保护研究以及法案,会不会像早在1289年法国就颁布的禁渔令及其之后若干条令也好,运动也罢,不断被提出又不断被遗忘,总是让步于经济利益、社会利益。法案频出,却独留海洋憔悴,终是一部“自我毁灭的人类文明史”。海洋的未来是怎么样的?海洋生物的未来是怎么样的?新时代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好海洋管理?这本书将带给人们思考以上问题的新思路。书中最后一章提到,在单独划出的海洋保护区,动植物已经恢复到过去一个世纪之前的程度,这样的成果表明,就像“寂静的春天”可以变得不再寂静,空荡的海洋同样可以变得不再空荡。
《在北冰洋漂流的日子》推荐人:Cici.mp3
这一次读书日活动,我阅读的书籍是《在北冰洋漂流的日子》。这本书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中国科学家参与北极科学考察的100个日夜。作者不仅以相对来说较为通俗的语言科普了冰区作业的专业知识,如积雪厚度与特性对海冰的卫星遥感产生的影响,还配上了对应的插图,以更生动的形式展现了科考过程的点点滴滴。此外,书中记载的科考经历,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在北极完全没有折射光的极夜环境下开展冰上漂流作业,对之后在极夜环境下进行考察作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总的来说,这是一段关于责任、坚持的故事。
郑好:
我家就在河边,晚上散步时滨江绿道经常有人钓鱼,小时候经常缠着钓鱼人问东问西,这些杆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带很多个钩子?长大后不常去散步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因为时间而模糊。在看到书单的时候记忆突然复苏,想知道古代的钓鱼佬都用些什么装备,跟我那点零碎的记忆还能不能搭上边。
周皓悦:
海洋广袤而无垠,除了科学层面上的海洋生物、海洋环境等,也蕴藏着人类历史与文明的结晶。关于阅读,我始终认为这首先应该是轻松的心灵之旅,而非携带着任务的,这点有别于阅读文献。从这点来讲,我就不太想阅读科技性太强的文章,那过于沉重。因而我选择了这本《海洋与文明》,相较于其他的海洋书籍,首先它是基于创意写作的科普作品,因而更加能兼顾创意、科普和文学性的结合。其次,它不仅仅单方面对海洋进行描述,而是辅以文明的视角看待海洋中的千千万万,自由的笔触更加能够引人入胜。
梁欣宇:
我选择《碧海扬帆》这本书的理由主要是出于对作者科研经历的兴趣。张经教授任教于我的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主要从事化学海洋学与生物地球化学方向的研究。海洋作为地球上最神秘、最广阔的领域之一,蕴藏着无尽的奥秘和可能性。书中还涉及到海洋科学、探险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能够拓宽我的视野,增长我的见识。
荣佳琦:
选择詹姆斯·内斯特的《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这本书的理由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体验。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关于深海世界的神秘和奇妙的描述,还通过作者亲身的探索和体验,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海洋深处的深邃与广阔。此外,书中对于自由潜水员的生理极限和探险精神的探讨,以及对人类身体潜能和极限的介绍,都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本极具吸引力的科普读物。
许若橦:
这本书主要以时间轴为线索,从地球科学、考古、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叙述航海活动与人类社会演变和科技发展的关系。我是在海边长大的孩子,海洋于我而言熟悉又陌生,我期待着从根源了解航海的历史,把握航海发展的脉络与节奏,形成对海洋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能从中学习作出突破性行为的思路,以启发我的科学思维。
Vwan:
在看《塑料海洋》的时候,有一条弹幕推荐了此书,一直很想看看。这本书用小说的笔触,道尽海洋沧桑,将史料中的证据一一开膛破肚,展现在读者眼前。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这本书很值得一读,从史实到理念,再到方法,收益颇多。
Cici:
最初是被书名《在北冰洋漂流的日子》所吸引,查阅了相关介绍后,发现书中内容主要基于中国科研人员在北冰洋科考过程中的日记,产生了更大的阅读兴趣。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而北极是应对该问题的重要环节。此外,之前虽然听说过科考船等等,但一直都没有仔细去了解,也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看看真正的科考生活是什么样的。
郑好:
非常多~光是对渔具种类的划分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前背“数罟不入洿池”,却现在才知道网罟(gǔ,网的总称)到底长什么样,种类竟然有这么多。不少器具现在还在使用,有的我还亲手尝试过,这种冥冥之中的呼应让回忆和书籍中的文字都有了更广博的意义。
周皓悦:
有的,作者对宏大对象的看待是多维的,而非仅仅囿于其科学性而使得文章过分板正而略显无聊,也没有过分注重文学性而丧失了其作为科普读物最基本的使命追求。作者的写作角度带给我的是如何多维解构一个宏大对象的角度。它可以是历史的、人类的、生物的,同时也可以是自然的。多维解读对象和意象融合,往往能使得描写对象更加深入人心。
梁欣宇: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海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详细介绍了海洋中的各种生物、地质现象以及气候变化等,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海洋的神奇与美丽,同时深刻展示了中国海洋科考事业从筚路蓝缕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这一值得纪念的历程。
荣佳琦:
这本书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新的认知,一个全新的世界向我打开。特别是关于自由潜水的描述,让人了解到人类身体在极端条件下的奇妙变化和潜能。书中提到的“生命总开关”和潜水反射等现象,以及人类肺部的弹性潜力,都是之前不太为人所知的生理学知识。同时,书中对海洋生物的描述也揭示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新知识。
许若橦:
这本书一方面带给我新知识,如世界上有五大洋,在2021年南大洋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正式承认为第五大洋,小时候所学的七大洲四大洋的知识需要被更新,另一方面是精神鼓舞,古代人探索未知是很有勇气的,一叶独木舟就能够横跨大洋;大航海时代的航海家们也各自依赖自己的信念和无畏的探索精神,发现新大陆、完成全球航行等等,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为航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Vwan:
有。比方说,许多物种的灭绝可能是由于人类的直接捕猎,而更多却是因间接伤害而丧生,生态系统缺一不可、彼此依存。我们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作为高级动物,切记要摒弃单向思考的习惯。比如,海獭由于生活在沿岸易被人类猎捕而减少,直接导致它们捕食的海胆数量增加,由此造成海藻减少,进而导致吃海藻的大海牛族群变少,从而也就更容易被发现它们的人们一下子就消灭了。这其实是高中生物的内容,但(据作者所说)似乎被很多人所遗忘。
Cici:
通过阅读这本书,确实有了新的认识。了解了更多与北极相关的知识,例如温带气旋要是进入北冰洋,就有可能形成风暴,并带来更多的暖湿空气,同时伴随升温、大风和降雪过程。最近几年,这种天气过程有所增加。海冰减少了,海气热量与动量的交换会加强,有利于气旋的形成或加强。因此在冬季,北极中心区域会出现气温接近零摄氏度的天气。另外,在最初的认知中,原以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科考过程的生活条件应该是挺不错的。但阅读这本书发现并非如此,尤其是低温天气,向科考人员致敬!
”可否与我们分享书中令你最印象深刻的片段?”
郑好: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明代画家陆治的《寒江钓艇图》,看这张图的第一眼,脑海里就浮现出那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多么寥落冷峻的境界,但细细看,发现这张图中渔父半边身子躲在船篷里,双手缩在袖中,勉强扶住鱼竿,十分困顿艰辛,顿时从诗句中的飘渺意境中抽离出来,回到脚踏实地的凡尘中,这种对比我觉得很有韵味,印象很深刻。
周皓悦:
葛姆雷将他的作品放在海边,有次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我们与海洋自然、海洋文化的关系问题。他写道:“时间要经受潮汐的考验,而天空的无垠似乎在质疑地球的存在。在这个作品中,人类的生命要经受行星时间的考验。”葛姆雷所造的雕像经过海水浸泡,如今有些身上还覆盖着藤壶,这不禁让人想起:海水水位在不断上涨,脆弱的海岸线不断地被海水淹没,以及人类源于海洋的返祖现象不断出现。这些铸铁雕像凝视着地平线,仿佛在震惊于自己的所见所闻,也仿佛在默默尝试浩瀚海洋的涨落。
------前言《大海如歌》
梁欣宇:
书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片段是描述在东经130°断面经历台风前后夹击,高度紧张、但又必须沉着冷静地固定实验仪器。作者和团队成员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生动地展现了科学家们对海洋探索的执着和勇气,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不易。
荣佳琦:
书中最印象深刻的片段之一是关于自由潜水时人体所经历的变化。作者描述了自由潜水员在水下进入一种半梦半醒、近乎冥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潜水员的心跳会显著降低,有时甚至降至正常心率的一半以下,最低可达每分钟仅7次。这种心跳的减缓,使得潜水员能够在没有呼吸的情况下,在水下停留更长的时间。这种体验不仅令人惊叹,也体现了人类身体在极端环境下的惊人适应能力。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得以窥见深海中那宁静而神秘的世界,感受到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异次元空间般的体验。
许若橦: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生态环境科学知识与航海的联系,在“哥伦布物种大交换”一节中我才知道北美洲的河狸可以建起卫星可探测的超级大坝,不同的生物在演化过程中都对环境进行了适应,它们对自然的运用不亚于人类。同时我还了解到天花、疟疾和印第安文明毁灭、黑奴贸易的关系,在海上三角贸易的过程中,初生的跨洲航行给整个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Vwan: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捕鲸业的描写。捕鲸传奇这一章讲到,在当时的世界环境,捕鲸业是第一个全球产业,也是非常危险的产业。在17世纪早期,荷兰和英格兰商人就嗅到了来自北方的商业气息,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是,他们中没有人知道如何去捕捉和处理鲸鱼。幸运的是,巴斯克人和比斯开人仍然保存了传统捕鲸技术,于是商人们就聘请这些技术人员,利用这些技术大肆捕捞。大量物种灭绝或处于灭绝的边缘,影响甚至可以追溯到现在。也许对自然的影响早在我们认识海洋时就开始了。
Cici: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低温天气带来的影响,比如在第70天的时候,作者戴上了最厚的手套,手套里面还放了两包暖宝宝,紧紧的抓着,铁粉弄到手上了也顾不上了,展现了科考人员坚毅的品格,令人钦佩。另一个感触比较大的片段是在最后,第100天的时候,作者和其它科考人员在甲板上散步,看到了一抹曙光。在黑夜中穿行了100天,终于看到了光亮,心情也和科考队人员一样,非常感动。
郑好:
书中不仅有工笔的渔具描画,还有符号的解读,那些精美的图案或许是一种对海洋的崇拜,亦或是对丰收与吉祥的祈愿。人类在陆地上生存,文明的发展中海洋却从未缺席,这种紧密的连结在这本书中得到切实的体现。
周皓悦:
书中末节提到《海洋传》中一句话,非常值得玩味:”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生命最初起源于海洋,但海洋现在却受到其中一种生命形式的威胁。“这句话清楚的表明了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复杂关系。前一部分表达了海洋与人类文明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相比寻常更添上了一层新生和敬畏的特点。而后一部分则更为心惊,人类文明与海洋即使关系如此紧密。
梁欣宇:
我认为《碧海扬帆》体现了海洋与人类文明的紧密关系。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交通要道,还孕育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人类通过不断探索和开发海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明。同时,海洋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兴衰和变迁,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荣佳琦:
书中通过探索海洋深处的神秘世界,展示了海洋对人类的深远影响,不仅仅是在生理和心理上,更在于文化和精神层面。海洋是人类难以探索的内宇宙,书中描述的海洋探险和对深海生物的观察,唤起了我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这种探索精神和对自然的尊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了解海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我们有责任去维护它的健康和多样性,确保未来的人类也能够体验到海洋的壮丽与奥秘。
许若橦:
该书主要描绘人类依赖自身的勇敢和智慧探索海洋的历史,从恐惧到认识,从了解到运用。事实上,人类探索世界的本质是为了认识和帮助人类自身,探索海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一环。海洋搭建起了各大洲的交流桥梁,促进文明发展,也搭建起各个领域的桥梁,如贸易与经济:航海使得商品、技术和文化能够跨越国界,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明的交流;又如文学与艺术:航海激发了无数作家、诗人和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从海上的冒险故事到海洋的壮丽画面,使航海成为了文学和艺术的重要主题。
Vwan:
我是一名人文地理生,人文地理非常强调人地关系。那从古至今,人地关系经历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四个阶段,这也是人类与海洋关系的基本历程。这本书主要利用史料展现了人类改造与征服海洋的阶段,以及为当下人类文明与海洋文明和谐共生提出建议。改造与征服是一种不对等的双方关系,也是畸形的相处模式。
Cici:
海洋孕育了人类文明,与此同时,人类活动与海洋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目前,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全球变暖问题形势严峻。为了更好的解决该问题,首先就是要了解海洋,探索气候环境变化的机制。在了解的基础上,再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当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还不够。因此,为了顺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应尊重自然,在顺应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绿色生产活动。
”你平时会阅读科普类书籍吗?你对这类书籍的看法?”
郑好:
平时其实不怎么看科普类书籍,但看完这本之后觉得看科普类书籍还是非常有意义的!科学不仅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它还能训练我们,冷静地面对无知,甚至直面无知所带来的恐惧,我认为这对于个人的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真理固然无穷,但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科普读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进一寸”的机会,让我们对很多东西祛魅,用更冷静的态度审视接收的信息,用更全面的眼光内观自己,也认识世界。
周皓悦:
说实话,其实很少阅读科普类的书籍。这也可能是因为我对科普类书籍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偏见。许多科普类书籍,尤其是面对成人的科普类读物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合格的。国内部分科普读物读起来可谓是流水账,难以看到行文思路,只有机械的叙述,老掉牙的情感表达,唯一的观感就是这本书是为了科普而科普,这主要体现在作者的笔力不足,无法抓取当下日益挑剔的读者的眼球,而问题就在于让一个本身从事科学工作的研究者去倾力研究写作,抑或是让一位写作好手试图去理解科学复杂的机制机理都不是很现实,这也就导致了真正好的科普作家少之又少。而将科学的理性和生活的感性完美融合的作品,比如手上的《海洋与文明》,已属于少数好书。
梁欣宇:
我平时非常看重科普书籍的阅读,自然科学、经济学和人工智能方面均有涉猎。科普类书籍兼具趣味性和科学性,能够让我了解科学知识的最新进展,拓宽我的知识视野,激发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提高我的科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荣佳琦:
我平时会阅读科普类书籍,这类书籍对于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科普书籍通常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科学知识,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复杂的科学概念。同时,科普书籍也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鼓励人们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这对于推动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就是这样一本优秀的科普书籍,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海洋知识,还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深入体验,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而奇妙的深海世界,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许若橦:
我平时也会阅读这类科普书籍,作为专业学习之余的休闲娱乐活动。这类书籍往往结合多学科知识,覆盖面广或覆盖时间线广,同时不进行过于深入的解说,有利于人们拓宽视野,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形成最基本但全面的认识,是不可或缺的课外知识性内容补充,能够用学科交叉的方式填补专业学习所造成的认知空白,大有裨益。
Vwan:
我平时会阅读科普书籍,但频率不高,更多喜欢看一些科普纪录片或者电影。科普书可以让我更快地摄取知识,更能以辩证与科学的思维看待事情。但也会让我觉得些许枯燥乏味(相比小说),有时很难坚持读下去,并且总是需要清醒的时候去读,总是需要思考更多。
Cici:
科普类书籍平时看的比较少,看的多的还是小说等。相比于其它文学作品,比如小说,科普类书籍可能内容上会有些枯燥。此外,由于缺乏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有可能会出现读不懂的情况。但是这次阅读的科普读物《在北冰洋漂流的日子》,可读性还是比较强。兴趣还是第一位。当对一个新领域产生兴趣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去主动阅读相关书籍。
推荐人:郑好, 周皓悦, 梁欣宇, 荣佳琦, 许若橦, Vwan, Cici
排版:郑好、秦恺 审核:IMBeR IPO-China